守护生命绿洲,用心呵护健康。《重症之窗》专栏是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开办的科普栏目,定期为您推送急危重症知识,揭开重症医学的神秘面纱。
登革热(Dengue fever)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,通过伊蚊叮咬传播,属于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。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尹鑫医生介绍,登革热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蚊子活动较多的季节,广东省高峰在每年的7~9月份。发病地域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城市、农村等,我国则主要集中在海南省、广东沿海、广西北海地区、福建南部,但随着全球变暖和人口流动,北方省份也有散发出现。
2024年全球登革热流行强度显著超过历年同期水平,国内南方多个城市登革热出现聚集趋势。以广东省为例,广东省疾控中心公布2024年第40周(9月30日至10月6日)登革热的监控情况,全省新增报告1770例登革热病例。
1
登革热有哪些表现?
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,临床表现复杂多样。患者通常急性起病,首发症状为发热,可伴畏寒,体温最高可达40℃。部分患者发热3-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,后再度上升。发热时可伴头痛,全身肌肉、骨骼和关节疼痛,明显乏力,并可出现恶心,呕吐,腹痛,腹泻等胃肠道症状。发病过程中可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,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,如皮下出血、牙龈出血和鼻出血等。
2
感染了登革热哪些表现可能存在潜在威胁?
重症登革热的发生率约为0.9%[1]。如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,或退热后病情加重,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。患者常常表现为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迅速降低。
(1)严重出血
正常人的血小板为血小板计数低于100~300×109/L,登革热患者血小板在短时间内下降至50× 109/L以下,甚至下降到0~10× 109/L左右。 血小板在人体的凝血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血小板的减少出血的风险随之增加。尤其是一些特殊患者,血小板的急剧减少往往需要治疗方案的调整。例如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,尤其是支架术后1个月内的患者,如有血小板的急剧减少,根据血小板的水平,需要调整抗血小板的药物,具体需要咨询专科医生。例如需要择期手术,甚至紧急手术的患者,血小板降至30× 109/L以下时,手术出血风险增加,有时需多学科讨论来制定方案。
此外,极低的血小板导致患者脑出血以及消化道出血风险成倍增加,所以感染登革热且伴有血小板严重下降的患者避免剧烈活动,避免血压过大波动,避免摔伤跌倒等,任何导致外伤的行为都可能导致严重出血。
(2)休克
登革热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,机体感染登革病毒后,可通过主动免疫产生抗体,故称为促进性抗体。促进性抗体可促进登革病毒在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,使这些细胞被激活释出可裂解补体C3的蛋白酶、凝血活酶和血管通透因子,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,血浆蛋白从微血管内渗出,引起血液浓缩和休克。长时间休克,如果不及时纠正,可发展为代谢性酸中毒,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[2]。
(3)严重的器官损害
登革热引起的严重器官损伤包括肝脏、肺、心脏、肾脏、脑,但总体来说严重器官损伤的发病率较低。文献报道在成人患者中,最高的是合并肝功能损害,但合并率也仅为1.9%;皮下血肿为0.4%,其余重型表现的合并率均较低 [1]。所以,对于重症登革热的防治,需要重视但无需恐慌。
3
登革热的预防措施有哪些?
目前国际上尚无有效登革热预防疫苗,及时就医、早诊断、对症治疗可减少疾病加重的风险。居家预防,避免感染,尤其是在流行区域,做好防蚊隔离是最关键的措施。例如使用蚊帐、蚊香、电蚊拍等防蚊灭蚊处理。定期清除天台、瓶子罐子、花草种植区的积水。还有,北方地区的居民,如出行需要去登革热流行区,尽量穿长袖衣物和长裤,或在外露的皮肤上涂抹驱蚊药物。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,及时就诊才是最佳方式。